糧食供給側改革不能照搬工業模式
發布日期:
2019-01-01
瀏覽次數:
0

河南工業大學教授孫中葉在河南省鄭州市糧食局、鄭州市糧油食品行業協會、經濟學會聯合主辦的“五大發展理念下我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題講座上表示,糧食生產具有周期性,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照搬工業模式。


目前,需求結構的變化使得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由“吃飽、吃好”轉向“吃得健康、吃得正宗、吃得有趣”。孫中葉說,從品種結構看,普通糧食品種的產品消費比較穩定,專用性糧食品種、綠色區域性品牌附加值高的產品需求日益旺盛,近年趨勢十分明顯。而供給模式的演進就是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糧食安全新戰略,適當擴大進口糧源供給形式和產品的多元化,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


孫中葉表示,糧食在大農業中具有“供需”的兩面性,農業的主要功能是生產農產品、制造工業原料、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主要處于供給側,而糧食是農業連接市場的最關鍵的產品,又是市場的需求產品,是兼顧供給和需求兩端的產品。因此,糧食問題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


當下很多關于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放在了工業經濟框架下,孫中葉認為,這本身就陷入了一個誤區,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照搬工業模式。糧食的生產具有周期性,決定了它不可能采用工業流水線模式的連續生產?!耙虼?,基于糧食具有商品和公共品雙重屬性,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體制機制的創新?!睂O中葉說。


以往的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為解決供給不足,現在則更注重質量;以往主要關注生產結構,現在更注重農業產業、技術和經營結構。孫中葉認為,過去的改革主要著眼于生產力范疇,現在更注重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孫中葉同時建議,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在長遠,轉型陣痛難免。對于“去庫存”,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民的承受能力調整政策,“去政策”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在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的同時,把保護農民利益作為一個原則,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


相關推薦

3400畝!公安這個村建成全省最大的連片種植基地
“我們村吊瓜基地的新苗已經全部移栽完畢啦!”公安縣三才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眼神堅定,滿臉喜悅:有了苗才會有后面的開花結果,有了果就...
5000萬元!吊瓜子“嗑”出大產業
吊瓜子,本名栝樓籽,據《本草綱目》記載,具有清肺、化痰、止咳、潤腸等功效。熟吊瓜子味道獨特,清香,是休閑品嘗、贈送親友的時尚禮品。作為公...
“一顆瓜子”賣了5400萬!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我縣獅子口鎮、楊家廠鎮等10個鄉鎮大力發展吊瓜產業一躍成為全國吊瓜種植大縣并占據全國優質吊瓜種植面積的1/4...